【保健養生】冬病夏治
- pmcforssn
- 7月21日
- 讀畢需時 2 分鐘
已更新:7月22日

近年来,由擇時天灸演變而來的“冬病夏治”廣受業內外關注,其理論和實踐是通過大量實踐加以驗證後予以命名“冬為陰,更為陽”,“冬病”是指某些好發於冬季或在冬季易加重的虛寒性疾病,由於機體素來陽氣不足,又值冬季外界氣候陰盛陽衰,以致正氣不能祛邪於外,或重感陰寒之邪,造成一些慢性疾病如慢性咳嗽,哮症、喘症、慢性泄瀉、關節冷痛、怕冷、體虛易感等反復發作或加重。
“冬病夏治”的理論首見於《素問·四氣調神大論》曰:“夫四時陰陽者,萬物之根本也,所以聖人春夏養陽,秋冬養陰, 以從其根,故與萬物沉浮於生長之門。逆其根,則伐其本,壞其真矣。故陰陽四時者,萬物之终始也,死生之本也。逆之則災害生,從之則苛疾不起,是謂得道。道者,聖人行之,愚者佩之。從陰陽則生,逆之則死,從之則治,逆之則亂。” 從而提出“春夏養陽,秋冬養陰”這一順應四時養生的重要原則,這也是中醫治未病和時間治療學的體現。
“冬病夏治”的方法很多,如根據穴位的主治病證,其中最具有代表性的治療措施為三伏天的藥物穴位贴敷(即天灸療法,常採用具有溫通功效的中藥組方製成貼敷藥物),因其療效明顯、操作簡便、費用低廉、無明顯副作用而得到了廣泛的應用。“三伏天”是一年中天氣最為炎熱之時,亦是人體陽氣最為隆盛、“脾土主令”之時,此時脾氣健運、“陽氣迅發”,體內痰濕、水飲最易消彌,濕氣消弭則陽氣得以伸展,脾胃氣機“升降之樞”通利,氧化機能旺盛,臟腑協調, 病邪就會“遞蹤消形”,因此是“冬病夏治”的最佳時機。
天灸療法屬於中醫外治療法的一種,是用對皮膚有刺激性的藥物敷貼於穴位或患部,使局部充血並起泡的療法,對局部皮膚產生較強的刺激作用,通過經絡穴位調節機體的功能狀態,從而達到治療疾病的目的。天灸常用於透皮治療的藥物主要是活血化瘀和芳香開竅類中藥,如當歸、乳香、没藥、丹參、紅花、川芎、血竭、冰片、麝香等。從現代醫學觀點看,這些中藥能提高皮膚細胞的通透性,刺激皮膚腺體開口增大,改善微循環及機體血流動力學而易於被藥物穿透吸收,不僅減少了藥物“肝臟首過效應”和對胃腸道的破壞,而且加強了藥物在局部的血藥濃度,從而提高療效。
綜上所述,“冬病夏治”是根據《內經》“春夏養陽”理論發明創造的一種簡單有效地治療方法的,這種方法除了可以 “鼓舞陽氣”之外,還可以使氣機順暢,則氣化行,經脈利而氣血運,臟腑和顺,百骸解利,疾病自然痊癒。
Comment Like Share
——————————————-
顧客服務熱線: 53815146
Facebook: 正心堂中醫•安心堂
COPYRIGHT@2025POSITIVE MIND CHINESE MEDICINE CLINIC ALL RIGHTS RESERVED
留言