【保健養生】了解拔罐
- pmcforssn
- 7月23日
- 讀畢需時 3 分鐘

拔罐法,古稱「角法」,在西漢時期的帛書《五十二病方》中已有記載,關於拔火罐治療疾病最早的中文記載,是公元281~361年間,晉代葛洪著的《肘後方》。而國外古希臘、古羅馬時代也曾經盛行拔罐療法,文字記載,在古希臘,公元400年,就有人使用拔罐療法。起初多用於外科瘡瘍的吸血非膿,隨著醫療經驗的不斷積累,罐具和拔罐的方法得以不斷改進和創新,近年來拔罐法與電、磁、藥等理化物質有機結合,拓寬了適應範圍,內、外、婦、兒各科都有其適應證。
其採作簡便,又易被患者接受,很適宜常見病的治療和預防保健。
拔罐法是以罐為工具,利用燃燒、抽吸、蒸汽等方法造成罐內負壓,使之吸附於腧穴或體表的一定部位,以產生良性剌激,達到調整機體功能、防治疾病目的外治方法。
現臨床上常用的玻璃罐或竹罐拔火罐,或帶有活塞嘴的分體式透明塑料罐以抽氣形式來拔罐。而常見的拔罐法有:閃罐法、留罐法、走罐法、排罐法、留針拔罐法、剌絡拔罐法等。采用何法則需要由醫師根據病變部位和病情性質作決定。留罐時間可根據年齡、病情、體質等情況而定,一般約5~20分鐘。


(一)拔罐的作用
1)負壓作用
負壓使局部的毛細血管通透性變化和毛細血管破裂,少量血液進入組織間隙,從而產生瘀血,紅細胞受到破壞,血紅蛋白釋出,出現自身溶血現象。在機體自我調整中產生行氣活血、舒筋活絡、消腫止痛、祛風除濕等功效,起到一種良性剌激,促其恢復正常功能的作用。
2)平衡陰陽,調和臟腑
拔罐對局部皮膚的剌激,通過皮膚感受器和血管感受器的反射途徑傳到中樞神經系統,從而發生反射性興奮,借以調節大腦皮質的興奮與抑製過程,使之趨於平衡,並加強大腦皮質對身體各部分的調節功能,使患部皮膚相應的組織代謝旺盛,吞噬作用增強,促使機體恢復功能,陰陽失衡得以調整,促使疾病逐漸痊癒。
3)祛除病邪
拔罐因為以負壓吸拔體表的穴,能夠開腠理、散風寒,而且還能調整臟腑經絡的作用,鼓舞人體的正氣,也有助於體內致邪氣的排出。
4)協助診斷
通過觀察所有拔罐後體表的變化可以推斷疾病的性質、部位及與內臟的關係。
(二)拔罐特點及適用範圍
拔罐後,引起局部組織充血或皮下輕度的瘀血,使機體氣血活動旺盛,經絡通暢。隨著拔罐法機制研究進一步深入,現代多功能罐種的問世,以及拔罐與多種療法結合運用,使拔罐的適應範圍愈來愈廣,感冒發熱、急、慢性軟組織損傷,風濕痹痛、落枕、50肩、肩頸緊痛、面癱、胃脘痛、背痛、腰腿痛、肥胖、失眠、肌肉疲勞等100多種病種。
(三)拔罐後的處理
拔罐後的正常反應:在拔罐處若出現點片狀紫紅、暗紫、深紅、鮮紅等顏色,或兼微熱痛感,或局部發紅,片刻後消失,皆是拔罐的正常反應。皮膚顏色及感覺會在2-7日漸消褪,一般不於處理。若罐班處微覺痛癢,不可搔抓,數日內自可消退。起罐後有部份患者因體質問題,會出現水庖,若出現水疱,只要不擦破,可任其自然吸收,常規消毒,用無菌敷料覆蓋,避免感染。若水疱過大,則交由醫師處理。


(四)拔罐的禁忌及注意事項
1)急性嚴重疾病、接觸性傳染病、嚴重心臟病、心力衰竭。
2)皮膚高度過敏、傳染性皮膚病、以及皮膚腫瘤(腫塊部)、皮膚潰爛部
3)血小板減少性紫癜、白血病及血友病等出血性疾病。
4)心尖區、體表大動脈脈搏動處及靜脈曲張處。
5)精神分裂症、抽搐、高度神經質及極度衰弱、消瘦者或不合作者。
6)急性外傷性骨折、中度和高度水腫部位。
7)妊娠婦女和嬰幼兒慎用拔罐。
8)拔罐前不宜過於緊張,避免過飽及空腹。
9)拔罐後避免受風寒,注意保暖,2-3小時後才能洗澡。
因拔罐涉及專業操作,若有疑問請詢問註冊中醫。
參考文獻
王富春:《剌法灸法學》上海科學技術出版社P79-89,2009 圖片源於網絡
Comment Like Share
——————————————-
顧客服務熱線: 53815146
Facebook: 正心堂中醫 • 安心堂
COPYRIGHT@2025POSITIVE MIND CHINESE MEDICINE CLINIC ALL RIGHTS RESERVED
留言